新时代环境下的君子之道构建更应该重视文化的作用,以先进的思想化成天下,以丰富的知识滋养心灵,从而形成属于我们时代的风雅精神。
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需要自上而下的榜样带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成为独立自主、相互平等的个人,方能合力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公则天下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立公之大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继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义利观,做正确义利观的积极践行者和有力促进者。要以法为用权之精魂,真敬重、深认同、明利害,让权力拥有者约束私利、贪欲、情感而不背公为私。新时代新征程,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构建公平的经济社会秩序。新时代新征程,要更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核心在于坚定正确的价值方向。
做大蛋糕的同时公平分配好蛋糕,合理分配就是对共同富裕进行调控的伦理性公平。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是每个中国人不容推卸的伦理义务,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总之,当人们在社会关系中面临不同目的和利益的相互关系,人们就必须考虑对别人的影响,从而见其可欲,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
这意味着,按照人实质层面性恶,态度层面喜好善,厌恶(厌恶)恶的人性结构,我们就可以理解荀子道德起伪论的根源在于人具有善善恶恶的态度。荀子细化了基于人的基本天命特性及其延伸利益的不可侵犯性而形成的法权项目,有利于法权价值观走向法治的制度和司法建设。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22]的求利性、偏好性、生理性特性上,谈论人在自然状态[23]下因为没有礼法界定利益边界而相互争抢,从而性恶[24],也在人的态度特性上谈论人之所恶何也?曰:污漫、争夺、贪利是也。这无疑是一种用现实主义的途径达成某种国际公义的公义现实主义理论。
这表明商朝自由贸易的扩张性。如果说从德所建立的天人精神勾连是三代道德传统的基本观念和价值根源,那么,荀子的道德理论仍然没有像许多人批评的那样偏离了这个传统。
[22]《荀子·性恶篇》[23]《荀子·性恶篇》: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尚书》对三代政道的描述,我们可以概述为尧舜中和原则下夏之行政、商之宪政、周之德政。言彼赏罚者,乃先王之道,齐一人之本,善善恶恶之报应也。他们的区别,只是荀子以政府理论及其法治的逻辑来谈论礼而已。
即便我们对以往的东西有所欣赏和奉行,那也应当是被当下所认可后才可行,而且注重其精神实质,而不是简单照搬过去时代的具体规范。荀学也以其把人的欲望利益追求置于法治市场经济秩序而促进繁荣,显示出区别于墨家等一切主张去欲寡欲之古典学派的现代性特征。荀子在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市场扩展改善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繁荣等方面建立了高水平的理论系统和思想深度。(《礼论篇》)如此,荀子揭示了通过法治的制度,促进供求关系和市场发展,并在供求规律上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
当然,你若只是在国际社会中试图靠耍阴谋诡计而权谋立,那么,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43]。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天下只能从天下一体的市场经济、贸易及其和平稳定的秩序中才能获得利益而安乐之。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人之所好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25],从而,人具有善善恶恶的态度特性,亦即人喜好善,厌恶(厌恶)恶[26]。此亦人所以惑于祸福也。这意味着,人的基本天命特性及其给人带来的利益不可被任何人为干预和侵害,否则将在精神上产生僭越上天职权而与天争职的邪恶。甚至过去的东西我们因为太久未必能够知道(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必须指出,荀学的法治市场经济理论在古代中国仍然面临对农业社会的适应性问题。(《荀子·不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
【注释】[①] 从荀子的自由理论整合荀子思想,以构造荀子政治哲学的理论系统是笔者另一篇标题为《论荀子的自由理论——从德性到自由的现代性转向》一文的任务。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
但夏王朝在权力固化的观念下逐步走向怠政和利益垄断。彼此不发生冲突即是和。
第三、在政治治理层面,从德治转向德法并治,开创了态度论道德哲学和保障自由及其本分本利的法权价值理论。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
这些基本天命特性被分述为:人的身体性和精神性(形具而神生)、情感性(天情)、器官性(天官)、心支配身的自由性(天官)、财养性(天养)、顺逆祸福的价值性(天政)。即便这样的道德是被宗教精神上神的指引所加持,人仍然是有趋向于天德的向善性质。善不能只是以自我目的为标准的私善,而应当具有兼善而公平的善观念。所以,荀子说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而这,正是孔子及其孔门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前设。荀子的结论是,故古之人,有以一国取天下者,非往行之也,修政其所,天下莫不愿,如是而可以诛暴禁悍矣。
五、公义现实主义的天下:儒家治平天下抱负在荀学的路经和实现不同于法家无正义的现实主义和孟子的道德理想主义,荀子提示了一种可以称为公义现实主义的新思路。你不能割断历史及其精神源头。
这实际上是一种保守主义思想。《商君书·开塞》认为,自天地设,而民生之以来,从最开初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其道亲亲而爱私,到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的贤人政治,再到土地货财男女之分的圣人政治,它是作为历史的必然断裂而被理解的。
孔曰杀身成仁,孟曰舍生取义,荀曰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所谓天下晓然皆知夫盗窃之不可以为富也,皆知夫贼害之不可以为寿也,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为安也。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
孔子实际上仍然提出了法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37]《韩非子·定法》:君无术则弊於上,臣无法则乱於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亦如孔子所谓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桓魋要报复,但我的德性是天生的,你又拿我怎么样呢?显然,孔子申述不可侵犯的方式是强调天命的价值不可侵犯。当人们把心中的道德法则看得高于一切,并努力捍卫自己的原则,那么,人就可能产生一种超越自我私利、欲望,甚至超越生命的崇高道德行为。
所以,你从当下的规范里可以看到历史的传统。应当说,这是一个从权力者的政治道德向情感道德转变,从上层人物的道德向普通人生活中人性论道德推进的历程。